石家庄学院学报杂志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主管/主办: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厅
国内刊号:CN:13-1366/Z
国际刊号:ISSN:1673-1972
期刊信息

中文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创刊时间:1999

出版周期:双月刊

国内刊号:13-1366/Z

国际刊号:1673-1972

邮发代号:

刊物定价:160.00元/年

出版地:河北

首页>查看文章

【论文写作技巧】全面解读文献综述中变焦、交集、漏斗与拼接四种经典写作模式

时间:2025-07-17 14:50:42

在学术研究的浩瀚海洋中,文献综述宛如一座坚实的灯塔,为后续研究指引方向,扮演着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的“地基”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全面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还能为自身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空白点,是学术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已有研究,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梳理,避免文献综述出现逻辑混乱、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始终是众多作者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我们综合了国外学者如雷·R.牛顿、Wellington、约瑟夫·汉德隆等关于文献综述的几种经典组织模式,包括变焦模式、交集模式、漏斗模式、拼接模式。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一些C刊论文实例,对这些组织模式展开详细介绍,助力大家在文献综述写作中更加条理清晰,提升文献综述的质量和价值。

一、变焦模式

关于变焦模式,我们在先前的推文《文献综述的“远景”“中景”与“特写”》中已有初步介绍,此处不再展开过多细节。此模式巧妙地将文献综述与拍电影的手法相类比,把摄影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距离形成的远景、中景、特写,生动地比喻为文献呈现的细腻程度。这种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不同层次文献综述的特点和作用。

在文献综述里,“远景”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呈现较为宽泛,多作为背景材料。在这个层面上,一般无需对每一项研究做具体描述,也不必逐一进行批评性评价。它就像一幅宏观的画卷,为读者勾勒出研究领域的大致轮廓和背景信息。例如《代际传递与代际反哺:文化自信代际培育的传递机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这篇文章的文献综述(图1)就属于“远景”。它对于已有研究中关于“亲代对子代的正向代际传递”的文献呈现,仅具体到某一学科之下的研究方向有哪些,让读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中景介于远景和特写之间,相较于远景,它需要更多一些的描述性材料。中景呈现的是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研究,但无需交代细节,做个总结即可,目的是让读者能清楚了解当前研究状况,看出其与拟做研究的取向关联。比如《快速城镇化能带动农民增收吗——基于撤县设区改革的视角》(《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5年第5期)这篇论文研究快速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其以“中景”呈现的逻辑是,先明确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两个分支文献——撤县设区的影响效应、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然后在呈现其中一条分支文献——撤县设区的影响效应时,概括总结已有学者进行了哪方面的探究,如撤县设区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使读者对相关研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

最后是特写,对于这类文献,不能像对待远景、中景文献那样仅简单提及,还需进行批评性审查。通过批评性审查,让读者清楚了解已有研究的局限性,以便推动该领域向前发展。仍以《快速城镇化能带动农民增收吗——基于撤县设区改革的视角》为例,该论文作者在呈现第一条分支文献梳理后,紧接着对其展开评价——“虽然较多文献探究了撤县设区改革的影响效应,但多集中于非农领域,仅有少数文献从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角度进行了探究”,指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切入点。

二、交集模式

所谓“交集模式”,是将与选题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献视为相互交织的“集合”,通过识别与描绘这些集合之间的交集与覆盖范围,系统化地进行文献综述。这种模式能够清晰地呈现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为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具体而言,首先要明确选题的研究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所涉及的2个或3个(不宜过多,否则在文献批评环节难以兼顾所有内容,影响文献综述的严谨性及研究问题的推导)核心维度/概念/理论/方法等。每个维度代表文氏图中的一个圆圈集合,即图2所示文氏图中的圆圈A、B。然后围绕每个集合内的维度/概念/理论/方法等分别做文献梳理,深入了解每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最后聚焦“交集区域”,重点分析不同集合之间相互重叠、交叉、融合或冲突的区域,这是该模式的核心。交集分析的内容可以是“难点与挑战”,比如不同已有研究集合的交集中存在哪些概念冲突、方法论差异或数据融合困难。例如在跨学科研究中,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可能存在差异,在交集区域就容易出现概念不一致、方法难以融合等问题。也可以是“争论与空白”,比如在交集区域,不同学者有哪些争论,目前的研究在交集上还存在哪些明显的空白、不足或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医学与生物学研究的交集中,对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同时对于一些罕见疾病的研究可能还存在很多空白。还可以是“潜力与价值”,比如为什么这两个/三个领域的交叉对本研究问题至关重要,交叉能带来哪些单一领域无法提供的理解、解释力或解决方案,交叉的理论基础或实践意义是什么。例如人工智能与医学的交叉,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例如《时间与生命的权衡:闲暇时间与家庭生育决策——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新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5年第6期),这篇论文研究“闲暇时间与家庭生育决策的关系”。在文献综述环节,分为“闲暇质量的研究”与“生育的影响因素”这两个集合(图3)。在第一个集合中,作者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主动立闲暇时间会对家庭生育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在第二个集合中,作者基于已有研究文献推导出“个人生育决策会受闲暇时间行为选择的影响”。综合这两个集合,可发现其交集——闲暇时间会对生育决策产生影响,于是基于这个交集发现了“闲暇时间生育机会成本与生育关系”这一尚未解决且对现实至关重要的问题。类似地,《数字素养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这篇论文,基于研究问题划分出“数字素养”与“主观福利”这两个已有研究集合,通过集合交集发现“老年群体主观福利受多种因素影响”,进而进一步提出“数字素养是新时代个体的必备技能,将其纳入老年人主观福利的研究是推进积极健康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这属于从“潜力与价值”角度对交集进行分析,为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价值的阐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漏斗模式

漏斗模式是常见的文献综述组织方式之一,它按照从宽泛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组织文献综述内容。这种模式就像一个漏斗,开始时开口较大,涵盖的范围较广,随着论述的深入,开口逐渐变小,聚焦到特定的研究问题上。

这种模式需先介绍研究领域的广泛背景和主要问题,让读者对该领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随着论述深入,逐步收窄范围,过渡到更具体的研究方向,最终聚焦于特定的研究问题或假设。开始时,文献综述可涵盖整个学科领域或一大类研究主题,然后逐步缩小范围,精确到作者自己的研究焦点。其核心逻辑是逐步筛选和聚焦,如同漏斗开口由大变小,引导读者从较为宽泛的研究领域逐步走向具体的研究缺口。

比如《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的结构变迁与趋势预测》(《人口与经济》2025年第3期),这篇论文文献综述围绕“居民消费结构”这一宏观主题进行文献梳理,包括张朝尊对其的提出、西方消费理论模型等(图4)。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随后引出关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模式的研究,接着从比较角度引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已有研究,使读者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现状有更清晰的认识。然后提出在老龄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研究开始涌现。可见,这篇论文文献综述的组织模式是典型的漏斗模式,即“居民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至此,最终筛选聚焦的文献综述方向与论文选题非常接近,为后续文献批评的展开与研究问题的提出做了良好铺垫,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对广泛研究领域的逐步聚焦和筛选。

这一模式看似与前面所说的“变焦模式”相似,都涉及范围变化,但实则是两种不同逻辑。“变焦模式”更强调视角或分析层面的切换,如同相机镜头的变焦功能,允许作者在文献综述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焦距”:时而拉远进行宏观概述,让读者了解研究领域的大背景和整体情况;时而推近进行微观细节分析,深入探讨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时而又回到中观层面讨论子领域的进展,以服务于论证需要,不必然遵循由大到小的单向顺序。而漏斗模式是一条单向、收敛的路径,核心目标是精准定位研究问题,其逻辑是层级递进式的聚焦,从广泛的背景逐步缩小到具体的研究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四、拼接模式

很多作者在文献综述中,只是将不同文献的观点或研究结果进行机械罗列与简单堆砌,未深入分析、比较或建立逻辑关联,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拼接模式”。这种模式在文献综述写作中较为常见,但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核心逻辑是:以时间顺序、作者分类或子主题为结构(如“A认为……,B指出……,C强调……”),简单拼接文献片段,缺乏对观点异同的对比、对研究矛盾的批判性探讨、对理论演进的梳理,以及将文献整合为有机整体的综合论述,最终综述呈现出信息“拼图”的形式。这种缺乏内在逻辑连接的罗列,会让读者难以抓住重点、理解研究领域发展脉络,感觉信息碎片化,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进展和趋势。但即便如此,目前大部分已刊论文的文献综述仍在使用这一组织模式,其中不乏一些C刊论文,这说明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改进的空间。

比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读者感知与优化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图书馆学研究》2025年第5期),这篇C刊论文研究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读者感知,在文献综述环节,作者围绕“以读者为中心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评估”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文献梳理:公众使用意愿、公众形象感知、读者满意度、旅游吸引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服务效果(图5)。从这五个方面的具体文献梳理内容可见,它们是并列逻辑,组合起来构成“以读者为中心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评估”整体研究面向,只是将与选题相关的不同来源文献简单拼接在一起。但这样写出的文献梳理存在罗列文献倾向,既不能体现研究演进逻辑,也不利于推导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在梳理公众使用意愿和读者满意度的文献时,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也没有指出已有研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和空白,无法为后续研究问题的提出提供有力的支持。当然,这并非说这种组织模式错误,只是以此形式写出的文献综述质量不高,存在一些不够严谨的逻辑漏洞。因此,相较于其他组织模式,我们更提倡使用前面三种,以提高文献综述的质量和价值。

五、结语

以上我们详细介绍了文献综述的四种组织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相比之下,拼接模式虽常见,但建议谨慎使用,因其内在逻辑薄弱易导致综述碎片化,难以让读者形成对研究领域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不过,选择哪种组织模式并非最终目的,核心在于大家要深刻理解每种组织模式的工具价值,根据研究问题的特性、已有文献的分布情况以及最终论证的目标,选择或融合最适配的模式。例如,如果研究问题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交集模式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研究领域较为广泛,需要逐步聚焦到具体问题,漏斗模式可能更合适;如果需要对不同层次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比较,变焦模式可能更能满足需求。通过灵活运用这些组织模式,将已有研究文献真正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清晰勾勒出研究的起点、路径与独特贡献,为学术研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